粮安天下

发布时间:2016/1/11 15:32:56
字体:
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襄阳市粮食局跨越式发展“三部曲”纪实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本身。
    列宁说,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毛泽东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引子)
    2003年10月的一天,天高云淡,秋阳似橘。湖北襄阳市(原襄樊市,下同)40万公顷的田地里,“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个丰收年。然而,襄阳市粮食部门正面临一个比收获粮食本身更重要的“收获”。
    会议室里,全市公开招考市粮食局等4个局局长的面试正在分别进行。
   “如果你担任粮食局长,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抓工作?”考官问一位应聘者。
   “如果我担任粮食局长,就当前而言,一是抓住重点,使我市粮食的产、购、销适应市场要求。二是突破难点,加大粮食系统企业改革力度。三是抢占制高点,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依托龙头企业,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含量;打“优势牌”,唱“特色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四是夯实支撑点,抓班子带队伍。抓思想建设,抓作风建设,抓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廉洁做人,高效办事……”
    坐在评委席上的市委书记、市长相视一笑,不约而同打出了高分。
    回答问题的是时任襄阳市劳动保障局副书记、副局长汪帮国。
    这年12月,勇闯笔试、面试、考察、考核关且取得总分第一的汪帮国走马上任,就任湖北襄阳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破难点 抓改革:谓有源头活水来
(一)

     2003年岁末,襄阳下了第一场雪。位于古城墙边儿的粮食局大院被皑皑白雪盖得严严实实。大门口那棵见证了粮食局历史的老黄杨树,佝偻的身子杵着无力地枝条,偶尔摆摆腰身,似乎想卸掉压在枝上的积雪。忽一股风吹过,一排排茂盛的桂花树一抖擞,残雪索索下坠,深黛色的身姿袒露出来,白色的院落旋即染上极具生命活力的绿意。
    年富力强的汪局长一路踏雪,迈进烟雾缭绕的办公室,襄阳市粮食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会议在此召开。班子成员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个个表情严肃。他们理性分析全系统现状:由于粮食市场的放开,大大小小的粮食公司和粮食经纪人一夜之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大街、集市、田埂上走的都是粮贩子,国有粮食企业“坐地收粮”的特权不复存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粮食企业反应不迅速,应对不及时,市局直属的22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厂、站、所、公司等连续几年全部亏损,累计负债达24亿多元。“三老”(老粮、老人、老帐)问题突出,坏账、呆账、死帐久拖不决,职工工资和社保没有着落,思想动荡不安。昔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枕无忧的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汪帮国局长的目光在党组成员脸上扫过,意味深长地说,目前我们粮食系统的形势好比当下的严冬!但是,冬天也是好季节呀,不是说‘麦盖三床被,馍馍枕头睡’嘛。再说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新书记、局长一番话说得党组成员心头一振,热血开始上涌,有几个摩拳擦掌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很快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企业经营困难是客观的,经营形势是严峻的。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好汉不提当年勇”。如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认不清形势,迷失方向,一味怨天尤人,向上等、靠、要,无疑是坐以待毙!
    这年的春节,粮食局领导班子成员谁也没过好,同时,大家都又觉得这个年过得非常好。因为没有人在酒杯中麻木,没有人在假期里叹气,而借这冬春交替的日子,静静地思考、热热地议论。借着春节的假日,拿出了全系统企业改革的方案。窗外积雪开始融化,清风徐徐吹来,粮食局大院旮旮旯旯儿萌动着新春的气息。
    2004年一开春,全市国企改革在市直各部门推开。市政府当年下达市直粮食系统国企改革目标任务是5家企业。局党组经过审慎考虑,决定自我加压,主动要求改革改制工作当年就在市直20家粮食企业全面推开。
    市委市政府十分赞许这种敢打硬仗的做法,迅速批准了粮食局的方案。汪局长立即部署局党组成员带领改革专班,分赴市直20家粮食企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指导专班落实破产、重组、民营、买断等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新时期的一场革命,巨大的付出和必要的牺牲在所难免。更何况,革别人的命相对容易,革自己的命则十分艰难。如今许多参加革命多年的人要参加“革自己命”的进程,其痛苦程度不亚于炼狱和涅槃。襄阳全市粮食系统有3万多全民所有制职工,特别是市直的3348名国企职工,端了几十年铁饭碗,一觉醒来将被打破,许多家庭一家几口甚至全家人面临下岗,这事摊上谁能不急、谁能不气、谁能不怒呢?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壮士断腕,迎难而上。正如预想那样,改革改制方案一公布,整个粮食系统像烧开的油锅倒进了凉水,噼噼啪啪炸开了。不少职工一时不了解市委市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不理解局党组的良苦用心,抵触情绪相当严重,加上个别职工为了多为自己谋点利益,聚集部分老职工,采取堵门和围堵方式,到局机关上访。2004年大部分时间里,机关办公楼常常被上访职工围得水泄不通,每天一上班,大门就被上访职工堵着,在机关上班的人只能进不能出,连中午饭都无法吃。
    面对职工连续上访、工作秩序紊乱的局面,局党组要求机关全体干部“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坚决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大会上,汪局长动情地说,门砸烂了,我们可以补。锁砸坏了,我们可以换。可上访职工的心被伤了,是不能补、不能换的!为此,局党组制定了《党组成员信访接待轮值制度》,每个星期由一名领导带一个科室值班,对上访的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做到领导工作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
    粮企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触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既要考虑政策原则性和工作严肃性,又要兼顾操作的灵活性和程序的人性化,确保改革与稳定协调运作。局党组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和粮改政策解答室,采取敞开门接访、一把手接待集体访、首访负责制、带题下访等长效机制,先后接待965人次上访,认真听取广大职工的呼声,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安定了职工情绪,化解了许多尖锐的矛盾。
     得益于党组的决策正确,处置得当,局机关形成了“国企改革坚决推进,配套政策及时跟上,上访职工热情接待,合理要求尽快解决”的良好氛围。凡是来访的群众先让座,后倒水,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及时答复、尽快解决。对一些不符合政策规定或企业实际的要求,做到不板脸、不训斥,耐心做出解释。对个别有过激言行的上访群众,坚持“一忍二让三化解”原则,使职工有话就说,有气就发。话说完了,气撒够了,再有理有节的进行解释,做过细的思想工作。
    经过市国企改革办公室审核,市直部分粮食企业获准破产出售或重组。几个老板闻讯而来,找到汪局长和几位党组成员,想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汪局长和党组成员异口同声告诉他们,无论是破产出售民营化的企业,还是获准重组的企业,条件只有两个:一是确保国有资产处置依法依规,公开挂牌竞卖,二是谁能最大限度安置原企业职工再就业,谁就具有优先购买权。除此以外,我们个人没有任何条件和私利。
    铮铮铁骨,凛凛正气。老板们回到公开竞拍现场,几番回合下来,一家又一家既保证了国有资产公平、公正处置,又保证了原有职工更多上岗的大企业收购了粮食系统的破产企业。
    不平凡的2004年在困难不断出现又不断被克服、动荡不安和恢复稳定中艰难过去。一年中,局党组成员人人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基层企业度过。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局党组提出了“严格政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不留空白”的原则,创造性地把上级改革改制政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全系统干部职工殚精竭虑,负重前行,改革改制工作如期推进。

(二)

    粮食系统的企业老,人员多,包袱重,职工安置资金短缺是制约改革的“瓶颈”。经测算,安置资金缺口高达2477万元。这个“瓶颈”不突破,职工安置问题解决不好,改革成果难以巩固,社会稳定无法保持。局党组深知此时此刻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稳定问题,必须强攻“瓶颈”,力求在短期得到突破。汪帮国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二赴京城,三上省城,不停地向市领导汇报,说了像天下粮仓那么大、那么多的好话,终于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先后从省、市有关部门调剂改革资金1690多万元。
    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局党组对职工安置费用标准就高不就低,尽可能向高处靠,对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优先解决办理。除了到省里争取资金外,汪局长又发挥自己在劳动部门工作过的优势,多次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求援,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落实市直粮食企业社会保险挂帐等方面资金800多万元,解决了职工最为关心的切身问题。随后,他又协调社保局、民政局等部门,落实了职工养老、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帮助离退休老同志和复退军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践证明,改革改制是解决国企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一条光明大道。国企职工不是不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只要做通工作,讲明道理,真正保护了广大职工的利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国企改革改制的主力军。
    到2004年底,全市粮食企业由365个减少到67个,职工由37730人减少到3554人,市直22家粮食企业也实现了改革改制面100%、职工身份置换100%的“双百”目标,有效解决了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全局所属22个国企在一年时间里全部改制成功的奇迹,成为襄阳市第一家完成全系统职工安置任务的市直单位,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改革和革命一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襄阳市粮食系统国企的改革改制,雄辩地证明了这条定律。
    一年多时间,粮食局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到了“三个一批”。即:民营股份制了一批,8家企业实现了民营化,返聘职工共计422人;破产了一批,9家企业依法破产,破产重组的企业返聘职工310人;国有整合独资了一批,6家企业实现了整合,返聘职工共166人。
    机制活,企业兴。在职工身份全员“买断”后,对保留下来的国有独资企业,市局大胆决定再进行企业机制深层次改革。对市樊东国家粮食储备库、市军粮供应站和市粮油物资购销公司三家企业,大胆实践,创新机制,面向社会,公开竞聘法人代表和会计,聘任期三年,变委任制为聘用制,改工资制为年薪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2005年4月,三家聘任企业法人代表和会计正式到任。新任法人实行年薪制,工资收入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在企业内部进行定岗、定员、定薪改革,从副经理到一般职工全员进行竞聘上岗,现场投票,现场公布,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通过真刀真枪的改革,企业人员大幅减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分外高涨,改革后第一年,其业务量翻了一倍,职工的收入得到突破性提高。到2009年,职工年均工资从改革改制前发不出工资到了25288元,是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1.32倍,3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年薪达10万元左右。
    局机关行业管理科科长胡新祥在党组的鼓励下,主动离岗创业,出任一粮机厂总经理。他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带领粮机厂职工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生产的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14个国家。市面粉厂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盘活了存量资产,实现了职工再就业,企业效益年年飘红。以樊东国家粮食储备库、市军粮供应站为龙头整合了市直六家企业资产,从法人到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企业效益快速提升。
    一花绽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到2010年,襄阳市粮食局所属的改革改制企业,创造了无一亏损的骄人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双攀升。

夯基础 谋民利: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
 
     襄阳地处祖国腹地,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小麦产量、收购量分别占全省的70%、60%以上,小麦收入一直是全市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2005年之前,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没有在我市执行,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市粮食局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汇报,强烈要求在我市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把党的惠农政策的甘霖洒向广袤的襄阳大地。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到襄阳调研“三农”工作,汪帮国觉得是个争取政策,为农民说话的上好机会。在难得的汇报会上,他对自己面临的困难只字不提,单单对在我市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向俞书记作了专题汇报。
    汪局长直言不讳地为农民请命的发言引起了俞书记的注意。他问汪帮国,“为什么你们没有实行小麦托市价格?”汪帮国直言:“国家有关部门说我们省的小麦品种不行。甚至建议我们不种小麦。”俞书记说,“你的看法呢?”
    此时的汪帮国俨然像一个农艺师,侃侃而谈,说道,小麦按照品质可分为强筋、中筋、弱筋。此前,因为土壤、气候等原因,襄阳地区生产的小麦属于中弱筋小麦,所以国家并未把襄阳地区纳入小麦最低价收购范围。但在生产饼干、方便面等食品时,必须按不高于15%比例兑入弱筋面粉,襄阳生产的小麦是大部分食品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没有不好的小麦,只有用途不同的小麦。”
    俞书记认真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原定10分钟的汇报时间不知不觉过了2个小时。汇报会结束时,俞书记笑着说,“今天我是上了一课呀!看来,我要对湖北小麦重新认识。”随即指示省直相关部门,向国家发改委写出了专题报告。2006年5月,国家粮食局等六部委联合下达文件,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首次在湖北省执行。当年,襄阳市种粮农民因此直接增收15580万元。

(二)
 
    仓廪足,天下安。
    粮食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更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储起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每年都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力度,其中最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各地每年粮食收购量的比重,也就是说,为国家提供的粮食越多,国家给各地的粮食补贴就越多,农民的收益就越高。为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确保惠农资金年年大幅增长。粮食局一班人,明确思路,狠抓两头。在农村,狠抓粮食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粮食订单,在省城,班子成员多次前往省粮食局、省财政厅,以每年增长的收购数据说话,用一心为农民谋利益的赤诚,感动说服领导部门,争取粮食直补等资金。2010年,全市获得国家粮食直补、产粮大县奖励等资金73805亿元,比2006年增长145%。为了争取对粮食工作的支持,经粮食局提议,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主持的“农发行、财政、粮食、中储粮直属库四家联席会议”制度,粮食部门定期向几部门通报粮食工作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全省首创的联席会议,及时交流了信息,沟通了情况,得到了省市农发行、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每年的粮食收购资金全部及时到位,为全市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9年春,襄阳市的400万亩小麦郁郁葱葱,含翠欲滴,像个巨大的绿地毯,把一望无垠的大地铺得严严实实。有经验的老农民说,谷雨一过,站在地里可听到麦苗啪啪的拔节声。然而,没想到的是,眼看到了收割期,大中小雨全来凑热闹,不住点儿地下了整整上十天。襄阳遭受到建国以来小麦收割期最严重的连阴雨袭击。仅仅一个星期时间,全市90%的小麦变霉、发芽,眼看到手的收成化为泡影,广大农民们伤心之至,欲哭无泪。作为全市粮食工作的主管部门,迅速派员下乡调查灾情。农民见到上级来人了,拉着手恳切地说:“我们年年把粮食卖给国家,今年受到天灾,国家不会不管吧!”一些农民成群结队到基层粮管所打听消息,个别粮贩子也趁机散布一些不实消息,企图趁浑水摸鱼。部分农民兄弟被他们忽悠,情绪产生波动,出现一些不稳定的苗头。对此,粮食局党组清醒认识到,小麦收购事关大局,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引发群体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他们当机立断,连夜开会,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全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积极向省、市政府汇报,提出放宽收购标准,尽最大可能多购进农民手中粮食的请求。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放宽了襄阳地区的小麦收购标准,将不完善粒从8%放宽到20%,使收购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群众的情绪得到平抚,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接着,粮食部门一边敞开收购芽麦,一边千方百计销售芽麦,先后派出13个推销小组,到外地签订芽麦合同21份,销售芽麦6.61亿公斤,使襄阳芽麦市场价由上市初0.60元/斤上升到0.82元/斤以上,农民直接减少损失1.87亿元,为政府分了忧,为农民尽了责。
    又一场硬仗打胜了!班师回家的粮食职工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汪局长一班人却认为,得胜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我们,而在农民兄弟。

(三)

     订单工业、订单商业、订单贸易我们不陌生,订单农业对襄阳市广大农民兄弟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粮食局一班人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发挥粮食市场动态掌握准确、信息灵通、物流便捷等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推广产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发展订单生产,走优产增收之路。局党组制订了全市粮食部门订单农业“3547”计划,全市签订订单面积300万亩、收购订单粮食5亿公斤、收购订单油料4280万公斤、订单粮油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70%。2005年以来全市开展订单经营的企业78家,签订订单面积330万亩,涉及农户46.8万户,全年收购订单粮食6.64亿公斤,收购订单油料4320万公斤。通过开展“一次收购二次分配”活动,农民售粮每百斤增收1.5元左右,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目前,订单农业已成了农民与粮食部门默契配合的一种常态工作。每年一开春,粮食储备加工企业与乡镇及农户签订订单合同,2010年全市订单粮食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70%以上。宜城市、南漳县的优质优良稻占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南漳梅园米业订单生产的湘晚籼13号优质稻,由于市场波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30%。粮食部门不推诿,不降价,坚决按订单办事,坚持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全部粮食,仅这一项,农民群众均增收5000万元以上。

抢机遇 图发展:正是灯火阑珊处
(一)
   
     2008年,物流业被国家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被敏感的汪局长捕捉到。他带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龚锡强等人员三上北京,五下广州,多次跑省城,了解政策,请教专家,结合襄阳本地实际,写出了三万多字、图文并茂的《襄阳发展粮食物流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这个在粮食系统富有开创意义的“万言书”一摆到领导案头,就引起了襄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吸引了市建设投资公司陈敬东董事长和襄阳万宝粮油集团公司柴顺功董事长,他们被报告中精辟的分析,可行的措施,令人信服的数据深深打动。经研究,陈董事长把位于襄城区洪庙村、距襄阳火车站1公里的、108亩的政府储备土地拿出来建设该项目,柴董事长则出资3000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开工建设。2009年底,该项目投资1.2亿元,占地150亩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1500米的两条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与之配套的投资3000万元、全省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5万吨食用油脂储备库已交付使用。2009年4月3日,湖北省粮食局孙永平局长、时任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启动按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并为二期工程剪彩奠基。如今1.7万平方米粮食仓库和2万平方米批发交易市场拔地而起,一亿斤的仓容投入使用,实现效益1100万元,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创效”的预期目标。到2012年,整个项目建成后,年粮油吞吐量将达50万吨,新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全市粮油产业的迅猛发展,襄阳市将成为我国现代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和“北粮南调”及通向中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粮食物流配套和承载中心。
 
(二)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影响,襄阳市的军粮供应就粮食谈粮食,就军供做军供,几间门面,甚至一个门市部构成的小站点就担负着所在地域的军粮供应任务。经营不活,资产不多,靠政策吃饭。这种僵硬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方式,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逐步改革中,明显暴露出难以为继的弊病。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思考、谋划军粮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只有整合资源、联大联强,跳出粮食抓粮食,跳出军供看军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整体实力,才能打造军供的航空母舰,抵抗各种风浪的袭击,为军粮供应和粮食经济发展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经襄阳市政府同意,襄阳市国资委批复,市粮食局以军粮站为龙头,整合襄阳环城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等四家市直企业优质资产,组建起新的军粮供应站,作为国有性质军供龙头购销企业,担负起襄阳城区及周边驻军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军粮供应任务、省级储备油和市级储备粮承储任务、国家临时储备存储任务,以及12个近郊乡镇的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任务。军供站拥有7个基层购销站点,1个油脂储备库,1个杂粮加工厂和1个大米加工厂。企业资产由原来的不足百万元,扩大到9800万元;仓容从原来的100吨左右,扩大到油脂总仓容50000吨,粮食总仓容30000吨。同时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新综合大楼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经营、办公、仓储环境焕然一新。一日,襄阳驻军首长来到市粮食局,饱满深情地说,自古以来,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有了襄阳市粮食系统出色的军粮供应工作,我们子弟兵无论战时、和平时,都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钢铁之旅。
    鉴于该站军粮供应有保障、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的突出业绩,国家粮食局、财政部、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市军供站为“全国十佳军供站”、市粮食局被授予“全国军粮供应管理先进单位”、被湖北省粮食局授予“全省粮食行业先进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军粮供应事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三)
 
    襄阳樊东国家粮食储备库始建于建国初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库区已成为市中心区,每年粮食收购期间,大量售粮车辆堵塞交通,有时堵车长达几公里,既增加了农民售粮成本,又影响市区交通。经过市粮食局慎重考虑和调研,把樊东库搬迁到粮食主产区襄阳张家集的方案摆在了市长的案头,市政府很快批复,并给予政策支持,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将该库区退城进郊,一期征地236亩,投资1.5亿元。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建设,完成了八栋仓库的建设,一期1亿斤的仓库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的既定目标。如今,樊东库新址搬迁工作已进行到二期工程,计划三年内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南漳中心粮库建设计划占地150亩,投资1亿元,目前已改扩建面积8000多平方米。老河口中心粮库已完成改扩建面积6000平方米。上述3处中心粮库全部改扩建后,将新增仓容6亿斤,全市总仓容已达45亿斤,极大地缓解了襄阳市仓容不足的矛盾,为全市粮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襄阳市的粮食产量和加工量长年居全省前列,但粮食企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2003年底,全市米、面、油的加工能力虽超过300万吨,但加工的产品大多是传统的加工品种和工艺,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匮乏,精加工、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加工企业效益不高。
    襄阳市生产出的粮食,大多成为原粮卖掉,经过别人一加工,价格就打着筋头往上翻,心里真不是滋味。汪局长和党组一班人生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分片、分点、分企业包干的方式,立足区域优势,找市场要资金,向企业和企业家描绘出组建粮食大集团的蓝图。
    经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重组,襄阳地区的粮食企业迅速实现了大小联合、强强联合,四大粮食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初见端倪。一是以枣阳市为核心区域,以金华麦面集团公司为骨干,整合其他6家加工企业,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年小麦加工产能80万吨;二是以襄阳、老河口为核心区域,以老河口奥星粮油工业集团公司、襄阳万宝粮油集团公司、襄阳鲁花浓香花生油公司为骨干的全省最大的油脂加工产业集群,年油料加工产能120万吨;三是以南漳、襄城区、宜城为核心区域,以湖北梅园集团公司为骨干的稻谷加工集群,年加工稻谷产能150万吨;四是以襄阳市区为核心区域,以襄阳粮机集团公司为支撑的粮油机械加工集群,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截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等已有205家,稻谷年加工产能417万吨,小麦加工产能249万吨,油料加工产能242万吨,销售收入208亿元,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五)
 
    2005年,梁红星从老河口来到襄阳,找到汪帮国局长,想办食用油厂。汪局长看着这个个子不大,却有雄心壮志的青年,帮他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油脂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他依托老河口为原料基地,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逐渐壮大,市粮食局全力扶持、帮助他。汪局长说到做到,派出专班驻点现场办公,帮助他协调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并把市直油厂知名商标“襄岘牌”“九香源牌”品牌交其使用。 2007年6月,梁红星创办的奥星粮油公司在老河口市正式投产,当年完成产值6亿元,油菜籽收购加工量位居全国第八,当年被评为“襄阳企业五十强”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军供食用油定点加工企业。2008年,在全国多数粮油加工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奥星粮油工业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1亿元,油菜籽收购加工量位居全国第七,被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为“菜籽油期货定点交割仓库”,并通过了1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该公司研发的“双低菜籽油”销售遍及广东、四川等14个省市区。2009年,奥星牌菜籽油夺得湖北省唯一优质菜籽油品牌,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奥星粮油”现已发展成为“湖北优质菜籽油”第一品牌,占据湖北粮油市场20%的份额。湖北省政府授予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最具成长型龙头企业”称号。
    在“奥星”的带动下,全市油脂发展争先恐后,如火如荼。集米、面、油综合性加工于一体的襄阳万宝粮油集团,去年产值已超过23亿;宜城甲林粮油集团兼并了其它8家粮油加工企业,去年产值已达14亿元。到2011年底,老河口奥星粮油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其它4家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亿元以上,全市粮食产业化经营产值将突破23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内粮油加工产值翻番目标……
    阳光总在风雨后。襄阳市粮食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凭着这份执著,这份自信,这份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锐意改革,历经了剧烈的“阵痛”,创出了一条粮食产量较快增长、粮食收购有力保障、粮食服务不断优化、粮食企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各项指标走在全省、全国同行业前列。
    2011年新年伊始,全国粮食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襄阳市粮食局凭借在粮油物流、军粮供应、粮食储备、粮油加工、市场监管等5个方面一流的工作业绩,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级粮食局。此外,市粮食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年在全省粮食系统考核中排名第一、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先进市州粮食局”称号;获得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平安单位、群众满意机关等称号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作过一首《秋阳赋》:“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羣木。”市粮食局党组一班人很欣赏如此境界。一路走过冬、夏、春、秋。四季交替,日月轮回。粮食生产日复一日,社会发展年复一年。我们有理由相信,等待他们的仍是一个个“丰收”!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动态 | 公司简介 | 部门职能 | 分支机构 | 诚聘英才 | 工作简讯 | 联系我们 | 企业推荐 | 产品目录 | 媒体关注 | 粮油知识 | 政策法规 | 质量安全 | 监督检查 | 价格监测
粮油行情 | 体系建设 | 行业动态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鄂ICP备14003908号  湖北荆楚粮油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Hbjcly.cn  © 2002-2013 Hbjcly Inc.